返回首页
您还没有登录!   登录 | 免费注册 | 搜索 |
芝麻
  文章
斗茶的起源

前一篇 普洱茶产业链的延伸 新一篇 波动中 普洱茶产业的路就这么走

    

     斗茶,也叫作茗战,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品茶比赛,是古人用来比较茶叶优劣的一个专用名词,据考始发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。是每年春季,新茶制成后,当地茶农、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的一种比赛活动。斗茶有比技巧、斗输赢的特点,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。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,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一样,为众多市民、乡民所关注。
    宋人唐庚(斗茶记》说:“政和二年三月壬戌,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,予为取笼塘水烹之第其品,以某为上,某次之。”
    事实上,斗茶应该是在茶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。在三国时期,昊国孙皓“密赐茶舛 代酒”,是以茶代酒宴请宾客的开始,但尚不是正式茶宴。东晋大将军桓温每设宴,“唯下七奠茶果而已”,这应当是茶宴的原型。南北朝时,“每岁吴兴、毗陵二郡大守采茶宴于此。”(山谦之《吴兴记》)说明此时已有大型茶宴。事实上斗茶的真正产生,据考证与贡茶制度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,这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,但是正式列为茶政的一个项目,则是从唐代开始的。
    唐代贡茶制度建立以后,湖州紫笋茶和常州阳羡茶被列为贡茶,两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两州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办盛大茶宴,邀请一些社会名人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。唐宝历年间,两州刺史邀请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赴茶宴,白因病不能参加,特作诗一首《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》:
    遥闻境会茶山夜,珠翠歌钟俱绕身。
    盘下中分两州界,灯前各作一家春。
    青峨递午应争妙,紫笋齐尝各斗新。
    白叹花时北窗下,蒲黄酒对病眠人。
    这首诗表达了对不能参加茶山盛宴的惋惜之情。
    当时,禅林茶宴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径山寺茶宴。浙江天目山东北峰径山(今浙江余杭市境),是山明水秀茶佳的旅游胜地和著名茶区,山中的径山寺建于唐代,自宋至元有“江南禅林之冠”的誉称,每年春季都要举行茶宴,品茗论经,磋谈佛理,形成了一套颇为讲究的礼仪。径山寺还举办鉴评茶叶质量的活动,把肥嫩芽茶碾碎成粉末,用沸水冲泡调制的“点茶法”,就是在这里创造的。
    北宋大儒范仲淹《和章岷从事斗茶歌》云:
    北苑将斯献天子,林下雄豪先斗美。
    鼎磨云外首先栩,瓶携江上中汾水。
    黄金碾畔绿尘飞,紫玉眠心雪涛起。
    斗茶味兮轻醍醐,斗茶香兮薄兰芷。
    其间品第胡可欺,十日视而十手指。
    胜若登仙不可攀,输同降将无穷耻。
    这首诗中把斗茶的原因和比赛的情形都描述得十分清楚,特别是最后两句“胜若登仙不可攀,输同降将无穷耻”把斗赢者的得意神态和斗败者的羞赧之状写得人木三分,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斗茶的着迷程度了。苏轼《荔枝叹》也说:“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,前丁(渭)后蔡(襄)相笼加,争新买宠各出意,今年斗品充官茶。
    斗茶,多为两人捉对“厮杀”,经常“三斗二胜”,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“水”,说两种茶叶的好坏为“相差几水。
    民间斗茶之风既起,文人自也不甘落后。文人们往往相约三五知己,选一个精致雅洁的场所,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,各自取出所藏的精致茶品,轮流品尝,决出名次,以分高下。当时连寺院里的和尚们也都乐于此道。清人郑板桥有诗云:“从来名士能评水,自古高僧爱斗茶。”可见斗茶除了茶品好坏之外,更注重闲逸与精神素质,是一种性灵上的互相引发与交流。
    宋代茶宴之风的盛行,与作为宋代的最高统治者的嗜茶是分不开的。尤其是宋徽宗,对茶颇有研究,曾撰《大观茶论》二十篇,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。蔡京在《大清楼特宴记》、《保和殿曲宴记》、《延福宫曲宴记》中都有记载。如《延福宫曲宴记》写道:
       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己,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,……上命近侍取茶具,亲手注汤击拂,少项白乳浮盏面,如琉星淡月,顾诸臣曰:此自布茶。饮毕皆顿首谢。
    正因为如此,当时一些权贵为博取帝王的欢心争相献上优质茶品,无不千方百计的竞相搜求各地名茶。既是贡奉天子的东西,好坏优劣当然是很重要的,因此一定要先行比试茶叶的好坏,斗茶风气就逐渐盛行起来。据此推论斗茶应始于唐末五代时期,而大盛于宋代。
    所谓“上有所好,下必有甚焉!”饮茶既为朝廷所提倡,全国产量迅速增加,民间饮茶之风也比唐代更盛,于是斗茶从制茶者间走人卖茶者当中。宋人刘松年所画的《茗园赌市图》便是描写市井小民斗茶的情形。图中有老人、有妇人、有儿童,也有挑夫、贩夫。斗茶者携有全套的器具,一边品尝一边自豪地炫耀自己的茶品。


2007-07-04 17:15:09 |  浏览 (3721) |  收藏 |